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的疾病观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s://www.zjxhzy.com 2019-06-13 11:26 出处: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作者: 高倩倩、张睿、郑红斌编辑:@Jammly
《内经》受先秦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亦讲求“中”与“和”,气血阴阳平衡协调就意味着健康,即所谓“阴平阳秘”。若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人体则会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而影响“中、和”发生偏倚的因素

《内经》受先秦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亦讲求“中”与“和”,气血阴阳平衡协调就意味着健康,即所谓“阴平阳秘”。若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人体则会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而影响“中、和”发生偏倚的因素不外乎“太过”与“不及”,二者均可破坏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而导致疾病发生。“太过”者伤人急重且多见,“不及”者伤人轻缓而少见,正如《素问·六元正气大论》所说“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所以《内经》更重视“太过”对人体的影响。所谓“过用”即是气候、饮食、情志、劳逸、药物等各种外界或内在致病因素超越机体承受范围,打破机体的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导致脏腑组织生理功能异常而出现相应病理征象。

 

一、六气之“过”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界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正常的气候变化对人的生命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 也可能是导致疾病的致病因素,当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剧烈,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机体自身适应能力减弱,不能承受气候变化时,“六气”就会成为导致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即称为“六淫”。《吕氏春秋·尽数》言:“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命曰气迫。”《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六淫之邪作用于人体,会导致机体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甚则浮,湿胜则濡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气候异常可成为某些疾病流行、发展或复发的重要原因。目前,空气污染、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对各种疾病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二、情志之“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五志是人体对客观世界的情感反应,本属正常生理活动,但强烈的情感刺激或长期持续的情感异常,超过人体自身的调节范围,使得机体无法与之相适应而表现为“过用”时,可致气血逆乱,脏腑受损而成为致病因素。《素问·举痛论》将情志过用影响脏腑气机的规律归纳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并提出“百病生于气”的气病总纲。情志过用可直接损伤脏腑功能,亦可影响气机运行和精血津液的输布施泄,《灵枢·本神》言:“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感变化可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引起多种神经递质、免疫因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导致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而诱发诸多疾病。

 

三、饮食之“过”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饮食水谷是人类生存的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 若暴饮暴食、饥饱失常或五味偏嗜,饮食不洁,均可造成“过用”而引发疾病。过饥则气血生化无源,《灵枢·五味论》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反之,摄入过量则会导致饮食积滞,损伤脾胃,《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灵枢·五味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味各有所走,长期偏嗜亦可致病,正如《素问·五脏生成》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全面论述了地域、气候、饮食不同对人体体质、生理、病理的影响及应当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另外,《素问·热论》指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在疾病恢复期,若患者饮食不当,可致疾病迁延不愈或复发。当今社会中,一方面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饮食没有节律,饥饱失常;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各种高能量、油炸食品美味的同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等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逐渐趋于年轻化。

 

四、劳逸之“过”

 

劳逸结合是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过劳则耗气伤阴、损伤脏腑,过逸可致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失调。现如今由于工作压力的增加,劳逸过用更多地表现在过劳,过劳又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劳力者伤形,《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劳神者伤气,《素问·举痛论》言“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实”;房劳者伤肾,《素问·痿论》云:“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为血淫。”古有五劳七伤之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所谓七伤是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损伤神,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劳而不倦”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而如今社会工作、学习、家庭、人际关系等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过劳死”现象频频发生,且呈现向年轻人蔓延的态势。

 

五、药物之“过”

 

药物具有偏性,故古人谓之为“毒药”,使用适当可治疗疾患,减轻痛苦;若用之过度,轻则伤人致病,重则致人死亡。药物过用在《内经》中早有记载,《素问·腹中论》云:“石药发癫,芳草发狂。”药性各有所偏,五味各有所走,攻补皆不宜过,否则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发新的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所以《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目前,因药物过用所致药源性疾病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会导致二重感染,浪费医药资源,而且会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

 

六、结语

 

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任何因素都具有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的双重性,疾病的发生大多是各种因素“失度”或“过用”的结果,是生命活动与体内外环境失调的表现。外感六淫、饮食失宜、情志内伤、劳逸失调、药物损伤等皆是由于致病因素超过了一定常度,违反事物固有的规律,而导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失调,进而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生病起于过用”的疾病观与我国古代“过犹不及”的哲学理论一脉相承,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地从人与自然、社会等外部环境以及人与情志、饮食等内部因素相互关系的角度去分析病因和认识疾病,体现了《内经》病因病机理论的学术特点,对中医病因分析、病机阐释和疾病防治等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疾病的发生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药物等因素“过用”密切相关,结合中医学审证求因的思想,我们在处理养生、预防、诊治、康复等问题时,要注意“过用”,避免“过用”,纠正“过用”。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