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内经》养生解读之夏季篇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s://www.zjxhzy.com 2019-05-28 16:33 出处:《学会中医》第七期 作者:郑红斌编辑:@Jammly
《内经》是养生治未病的理论渊源,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创造性地发明了四季养生法。夏季来临,阳气升腾,自然界气温升高,万物繁盛,对于机体来说也就进入了夏季养长的季节,品读《内经》养生理论,对于做好防病治病,

《内经》是养生治未病的理论渊源,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创造性地发明了四季养生法。夏季来临,阳气升腾,自然界气温升高,万物繁盛,对于机体来说也就进入了夏季养长的季节,品读《内经》养生理论,对于做好防病治病,对安度夏季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内经》

 

1.理论渊源

 

夏季养生,主要源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

 

2.经文内涵

 

《内经》认为,天地自然具有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变化规律及特点,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就会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特点,对应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征,对于人体的气血阴阳的运行以及疾病的产生就有不同的趋向性,如夏季的三个月,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万物处于生长的状态,称之为蕃秀。此时人体阳气外泄,气血运行加速,精神较为振奋,工作效率也相应较高。作为养生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太阳,不发怒,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心情舒畅向外,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养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会得重病。如张介宾《类经》言:“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气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痎疟。”

 

《张介宾》

《张介宾》

 

3.后世发挥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针对夏季的养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方法,如元代丘处机撰写的《摄生消息论》就详细指出:“夏三月,属火,生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三伏内腹中常冷时,忌下利,恐泄阴气,故不宜针灸,惟宜发汗。夏至后夜半一阴生,宜服热物兼服补肾汤药。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少食瓜茄生菜,原腹中亨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结症块。若患冷气痰火之人,切宜忌之,老人尤当慎护。平居檐下、过廊、街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每日宜进温补平顺丸散,饮食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宜桂汤豆蔻热水,其于肥腻当戒。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著,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腠里,其患最深。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风痹,手足不仁,语言蹇涩,四肢瘫痪。虽不人人如此,亦有当时中者,亦有不便中者,其说何也?逢年岁方壮,遇月之满,得时之和,即幸而免,至后还发,若或年力衰迈,值月之空,失时之和,无不中者。头为诸阳之总,尤不可风卧处,宜密防小隙微孔以伤其脑户。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不得梳著头皮,当在无风处梳之,自然去风明目矣。”分别从饮食、居处、劳作、调息、药事以及老人、病患的角度提出夏季养生注意事项和有效的养生防病措施。

 


理论应用


 

4.理论应用

 

按照《内经》理论,夏季气候温热,万物生长,草木繁茂秀美,开花孕育果实,此时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心为阳中之阳脏,通于夏气,故夏季的养生应以养心为先。心主神明,主血脉,阳气主动,主升散,因而夏季养心首在保持心情舒畅愉悦的同时可以顺应 “夏长”的特性。适宜兴奋精神,增加活动,并注意生活作息起居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气旺盛的特点。这一规律依据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与实践,意在夏月季节,宜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即所谓的养阳以劳,养阴以静。同时在夏季也可以多享受太阳的光照,增加活动的时间和强度,适当多劳动出汗,在保持情绪平和精神振奋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阳气得以宣泄通畅。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对于夏季的饮食调摄,原文指出要在五味调养方面遵照减苦增辛的原则,即减少摄食苦味,而增加辛味食品,这一理论源自于《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云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等论述,是中医五味入脏补泻理论的具体应用。五味入五脏,酸、苦、甘、辛、咸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苦味入心使心火旺,心火旺则克伐肺金太过,容易使肺气伤,而辛入肺,补益肺气,补金可抑火,夏季心火已旺,故饮食上要增加辛味,避免过量的摄入苦味而致心火太过。民间亦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夏季可以适当吃点姜、蒜、葱、萝卜、韭菜等辛味的食物,有助于补益肺气而制约亢旺的心火。暑易伤津耗气,可以适当增食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能敛汗生津,收敛心气而不使心神散越。但五味不可偏嗜太过,若一味太过就有可能会引起脏气的偏盛偏衰,从而引发疾病产生。又由于机体内阴阳互相依存,互为消长,夏季的特点是阳盛于外而阴虚于内,故《孙真人卫生歌注释》云:"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意思是夏季气候炎热,但人体的阳气处于外泄的状态,即盛于外而虚于内,恣食生冷就会使寒湿盛于体内,不容易被脾胃消化,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素问·太阴阳明论》

 

再则夏季四五六月,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肝肾易亏,心火独旺,故而养生要点尤其重要的是远房事,节嗜欲,勿濯冷,勿当风,免受寒凉刺激,伤及阳气。另外,《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张志聪注:“春夏秋冬,肝心肺肾之所主也。土位中央,灌溉于四脏,是以四季月中,各旺时十八日。是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不独主于时也。五脏之气,各主七十二日,以成一岁。” 突出说明了脾主四时之末,土能灌溉四旁,脾主运化及四肢肌肉等重要功能,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在土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由于其能化生精微充养五脏,同时又处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因此关系到心、肾诸脏腑的正常活动,体现在呼吸运动,心肾相交等生理功能表现之上。恰似于自然万物以大地为物化场所,五行之中以土为母的生理特性。故李东垣《脾胃论》说:“脾胃一病,百病由生”,正说明“脾健则身无疾”的后天之本重要性。脾主运化,主管机体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因此夏季饮食要有节制。《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之过,伤其正也”,“饮食有节……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而度百岁乃去。”食物本来是营养人体的,但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适得其反,伤害人体正气。所以一定要节制饮食,三餐规律,饮食有节,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精神一致,才能颐养天年。夏季饮食原则上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不可偏嗜生冷食物和冷饮,这种外热内冷很容易让胃肠受凉。故养生防病要特别重视“节饮食,薄滋味”,以避免脾胃阳气受到侵害,这一论述对指导养生防病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