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民间寿百自有道:养生“无术”是有术——缙云县百岁老人寻访札记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s://www.zjxhzy.com 2019-05-28 14:48 出处:《学会中医》第七期 作者:钱烨编辑:@Jammly
犹记得儿时跟着父母去做客,每次对着满头银发的长辈说祝词,脱口而出的总是那一句“长命百岁”。如今,借着工作关系寻访过几十位百岁老人之后,再审视这一个“长命百岁”,不由想:当一个人跨过百岁的门槛,时间会不

犹记得儿时跟着父母去做客,每次对着满头银发的长辈说祝词,脱口而出的总是那一句“长命百岁”。如今,借着工作关系寻访过几十位百岁老人之后,再审视这一个“长命百岁”,不由想:当一个人跨过百岁的门槛,时间会不会有了另一层含义?譬如春华秋实,每一天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命的维度刹那间就被延长了很多。

 

人为什么能活百岁?好像并没有人能彻底破解这个谜。纵然山好水好空气好,吃五谷杂粮算得一个解释,但也偏有百岁老人喜食肥腻并且烟酒缺一不可的;纵使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不假,可也有百岁老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所谓的“长寿密码”众说纷纭,而一期一会的百岁老人寻访之程,我们从未探秘,只是作为老人们最真实的记录和最直接的解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位于丽水的缙云县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水之地,境内溪流遍布,森林茂密,黄龙景区、仙都风景区更是闻名全国。县里的河流均为山溪性河流,至今缙云县绝大部分地区都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许多村民仍习惯在溪边洗衣、取水家用。

 

在这好山好水之间,缙云的百岁老人们演绎着生命的韧度。他们不一定有跌宕的人生,但他们都从艰苦的岁月中淬炼过,贴近自然,简单生活,有着风长气静的平和之态。

 

一.“坐如钟”之陈宫明

 

陈宫明是我们在缙云县拜访的第一位百岁老人。

 

缙云杜桥村村口

 

缙云杜桥村村口

缙云杜桥村村口

 

那日清晨,车子在缙云五云街道杜桥村的村口停下,我们下车后被告知——“再也开不进去了,只能步行。”正值清明时节久雨初停,阳光透过树枝稀疏地洒落下来,田埂边的泥泞小路蜿蜒而上,漫步间能闻见青草香。山间的油菜花开了,映山红艳了,水塘边有妇人在洗衣服,满山满眼的春意翠滴滴地入眼来。

 

山路十八弯地走了约莫20分钟,见到一栋三层的小楼房,终于是到了。陈宫明的小女儿和女婿下楼迎我们进门,走到楼梯间,抬头就看到一位精气神很足的老人正欲下楼,当下就知这就是陈宫明老人了。陈宫明很有干部范儿,银边的眼镜,一身藏青色的夹克加西裤,踩一双深咖的轻便居家布鞋。

 

陈宫明与女儿、女婿

陈宫明与女儿、女婿

 

老人招呼我们坐下,自己明明搬过的是一张靠背木椅,坐下后却是标准“正襟危坐”的姿势:挺胸、收腹、平视、两脚尖张开约60度角。正纳闷着,还未等我们开口发问,老人的小女儿就解释说,父亲以前是村里的老支书,做支书之前又跟着师傅学手艺活,早时候的手工匠人规矩教得很严格。“看电视、聊天、休息,哪怕在房间,我们推门进去,他都是这个姿势,一坐几小时不换的。”小女儿说道。

 

担任了40多年村支书的陈宫明还是59年党龄的老党员,严于律己亲力亲为了一辈子。每天雷打不动地6点起床,晚7点按时睡觉,白天目送女儿女婿出门上班后,老人就在家自己照顾自己,闲来没事看看电视,到点了自己动手做饭,天气好了就把把要洗的轻巧些的衣服给手洗了晾上,再顺便在阳台晒晒太阳,傍晚做好了饭菜等孩子们回家。

 

这样一个“坐如钟站如松”的老人可以很宅,不过也很爱热闹。家人说,村子里每个月逢三逢八都有集市,一月六次,老人愣是次次不落地参加。每逢集市这天便起早洗漱完毕,走上2公里到集市转悠一圈,并不买东西,只是图个乐呵。要是赶上有戏看,陈宫明更是开心得不得了。待转完看完,自己在东门吃个快餐,然后找几个老人凑一桌麻将,还专打“花牌”。

 

我们问陈宫明的家人,老人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几乎是异口同声的答案——“健康”。小女婿说,老人会定期去县城的医院量下血压什么的,稍微有点不舒服也会第一时间告诉他们。目前身体整体状况不错,早年也抽烟,不过自从92年胃溃疡开过刀后就戒了,这些年就稍微吃点胃药而已。老人爱吃蔬菜,荤食方面很克制,“最多一餐夹一两筷就好”。

 

陈宫明与家人合影

陈宫明与家人合影

 

和老人闲聊时,陈宫明的小女儿拿出了过年时一家三口和老人的合照,最右边的是老人的孙子。当知道我们说他好福气时,陈宫明笑笑:“我有个姐姐是80多岁走的,我的爷爷也活到88岁,我们家有遗传基因,肯定能四代同堂。”

 

二.“乐活派”之蒋菊仙

 

蒋菊仙老人

蒋菊仙老人

 

在缙云,总是随处可见不少有特色的老房子:石头房、夯土墙等,缙云县东方镇前金村便是如此。走进前金村时,沿路看到好几栋七八十年代风格的宿舍楼,再往里便是一整排独立的石头砌成的房子,等走到一幢石砖基底泥坯墙面筑成的占地面积颇大的平房前,在门口撒欢玩沙的几个孩子冲进屋内大喊——“太太奶奶,有客人了!”

 

全家福

全家福

 

前堂墙上依晰可见的“毛主席语录”

前堂墙上依晰可见的“毛主席语录”

 

等我们一一进了宽敞的前堂,那位被唤作“太太奶奶”的蒋菊仙老人抬头望向我们,一脸慈祥。前堂最醒目的要数墙上一字排开的喜庆“中堂画”:最正中一幅手捧仙桃的寿星像,旁侧依次排开三对祝寿对联,挂不够的被挪到了边墙上,清一色的中国红。等看到墙上裱起来的2016年初八全村人为寿星庆祝百岁的合影,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老人生日刚过完三月不足。

 

威严的家长范儿

威严的家长范儿

 

老人的第五代

老人的第五代

 

蒋菊仙穿戴看似不经意倒是很讲究。绛紫色的绒夹袄内一件出挑的米白色棉衣,在夹袄内的天然珍珠项链隐约可见,和夹袄同色系的卷沿线帽更加衬出她的好气色。当我们问起老人平常喜欢做什么,她努努嘴指向墙边垒得半人高的一叠竹席垫子。竹制品加工算得缙云县的特色产业,以至于家家户户只要有人愿意接手,都可要来各种来料加工的活。蒋菊仙将其作为一种闲暇时的乐趣,利索地穿针引线,在晚辈的帮助下按照花色将竹片码好一一串起,“好玩、锻炼又赚钱”。说起财政大权,老人眉开眼笑:“我一直和儿子一家同住,五世同堂,热闹得很。不过钱,我是要自己保管的……昨天让孙女陪我去银行打卡发现卡里多了5000元钱,打听了才知道是政府给百岁老人的奖金。活到这把岁数了,还能按时领零花钱了……”蒋菊仙管钱,也同样喜欢自管各种证件:身份证、医保卡及各个银行卡,统统整齐码收入囊中随身保管。

 

老人的卧室

老人的卧室

 

屋子西南面第一间便是老人的卧室,10平不到点的面积,靠墙处的老漆木床上摆放着一叠摞成方块状的干净衣物,床边一张一米多长的矮几上一口包了浆的旧红木箱,箱子旁边是牛奶、日常用品。房间里的物品收拾得井然有序。

 

翻拍的蒋菊仙穿竹片照片

翻拍的蒋菊仙穿竹片照片

 

蒋菊仙未曾生育,不过领养了一个女儿,又过继来一个儿子,但并不妨碍这一大家子人和乐融融生活了一辈子。在我们和老人说话时,蒋菊仙70多岁的老儿子一直笑呵呵地在一旁看着,边听边点头。我们问他——“你小时候你妈妈会训你么?”他忙摆摆手道:“她脾气很好的,从不骂人。”母慈子孝,加上无论孙子、孙媳还是曾孙、邻居……一众人喜欢跟这样一位耳聪目明心态年轻的老太太相处,总能把她也捧得天天眉开眼笑的。

 

蒋菊仙和我们说笑间一个劲地把圆桌上的各种水果推到我们面前,见我们一个个客气着,佯装不高兴了:“快吃!多吃水果才能和我一样长寿。”老寿星既然发话,我们赶紧乖乖领了水果,恭敬不如从命。

 

蒋菊仙在晚辈陪同下目送我们

蒋菊仙在晚辈陪同下目送我们

 

跟老人告辞时,她在曾孙女和孙媳、孙子们的陪同下一路送到通往村口的路上,老人唯一的儿子在旁边弓着背跟我们说着再见。走出十多米后回头再看这一家人,俨然觉得蒋菊仙颇有家长的威严之态,而她的家人就在老人的庇护之下生活得很安然。

 

三.“老来俏”之应菊卿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说道——刘姥姥在大观园与众人逗乐子,别人帮她戴了一头的花,她说了一句:“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刘姥姥这句话的效应不可低估,须知不少长寿老人的养生之道,便是这“老来俏”。

 

应菊卿

应菊卿

 

缙云县壶镇镇坑沿村的应菊卿老人,便是十足的“老来俏”。

 

1916年出生的应菊卿独居在坑沿村一个不足30平的房子里,不过好在健在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商议好,每五天由一个子女过来照应老人的生活起居,加上邻里很是和睦,时常串个门陪她聊会家常,老人生活并不寂寞。

 

我们到达时,应菊卿正和邻居说着话,看我们进门,赶紧整了整衣衫,一旁的人解释说:“应奶奶爱漂亮着呢,知道今天有人来看她,早就翻出过年时才穿过一次的新衣服收拾好。对擦脸的面霜也讲究,有时甚至出门前还会涂点粉……”。果不其然。蓝紫色中领线衫外一件藏青色的竖领夹衫,最外面套一个蓝绿色横条底纹、紫红色大花图案的翻领外套,酒红色的线织帽子花纹繁复,手腕上戴了一粗一细各一串翡翠手链和一个龙凤呈祥的老银镯,手指上又一金一银两枚戒指。老人笑着说,这些首饰大部分是儿子和孙子孙女送的,自己很喜欢。正说着,我低头才发现原来老人的鞋子也是精心搭配的,很喜庆的红色鞋面的绣花鞋,两侧绣着祥云,中间一枚京剧脸谱像,很别致。当我们赞叹漂亮时,她笑得很开怀。

 

老人很有镜头感

 

大概因为爱美,老人很有镜头感。每次给应菊卿拍照,她从不会像大部分老人一般躲闪,而是很敏锐地随时跟着相机的镜头走,神情自然。当我把相机里给老人拍的照片一一翻给她看时,老人开心地参与评论,“这个好看”、“这张后面的背景有点乱,收拾下,待会帮我重拍一张”……

 

老人的绣花布鞋

老人的绣花布鞋

 

应菊卿擅长女工,早些年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纳布鞋、做衣裳,头戴的帽子就是以前自己手织的,针线细密。老人信佛,里屋的八仙桌上供奉着一尊观音,日日烧香礼拜。邻居说,连佛事上用的纸钱、元宝,都是老人亲自折好的,以示虔诚。

 

应菊卿写起字也落落大方

应菊卿写起字也落落大方

 

除了手工,邻居说老人以前念过几年书,识字,尤其是毛笔字写得极为漂亮。我们忙给她递过随身带的笔记本和笔,老人倒也不推脱,大大方方接过,一笔一划认真地开始写她的名字,且以繁体字体书写。写到“卿”字时,老人并不太满意:“年纪大了,手不太听使唤了,要是早前,写得肯定比这个好多了。”

 

老人与邻居相处很和谐

老人与邻居相处很和谐

 

从应菊卿家出来时,老人的几个邻居及邻居家一个很萌的小女孩和她一同出门相送,看着她们邻里之间虽然有年龄差,可是相处依旧很和谐,也许对于像应菊卿这样的独居老人,邻里的关照也是她们安享晚年长生久视的理由之一吧。

 

四.“花生粉”之陈瑞连

 

周杰伦有一首《七里香》——“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新鲜草莓……”。缙云县七里乡七里村,也是如此雷同的光景下,我们见到了百岁老人陈瑞连。

 

陈瑞连安坐门口,气场强大

陈瑞连安坐门口,气场强大

 

彼时,陈瑞连独自倚坐在屋前的矮凳上,黑布鞋黑裤黑线衫,套一件赭红的外套,原木色的竹制拐杖斜靠在腿上,表情淡然,气场强大。直至我们走进,老人才转换了笑容,几乎在半分钟时间里,门口集聚了和老人一同生活的诸多晚辈,不由感慨:又是个群居的大家庭。

 


老人的曾孙一代


老人的曾孙一代

 

对老人的评价,大家各有千秋,儿子说她“好静”,孙媳说她“待人和气好相处”,不过有一点,是众口一词——“爱吃花生”!家人们说,老人最爱吃花生,每天非饭点闲坐时,只要给她放一把花生,老人就颇为满意地自剥自吃,打发老半天。陈瑞连好这一口,认识她的人都知道,以至于孩子们即使远在大都市工作生活,只要有空回来,总不免称上几斤花生一同带回家孝敬老人。

 

除了花生,酥饼和肉类也是陈瑞连的心头好。和老人说话时,看她的外衣口袋里鼓鼓囊囊,试着往里一探,果然摸出个独立包装的肉松饼,老人的孙子补充说:“她特别爱吃香香的食物,红烧肉、花生、酥饼……每天都得吃上几口,心情就好得不得了。”同为吃货的我听到这样的话,顿有“志同道合”之感。胃口好,吃嘛嘛香,陈瑞连的好气色和硬朗的身体,大概与此息息相关。

 

陈瑞连居住的老房子

陈瑞连居住的老房子

 

老人居住的三开间院落虽然老旧,但看得出当年的兴旺。随着晚辈们的成家立业,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们陆续迁居新房,只剩她还坚守在老房子里,因为“住得习惯,有感情了”。陈瑞连虽然舍不得离开,但是孩子们都住得近,每天都会抽空轮番过来照应老人的起居,陪老人晒晒太阳说说话,日子也过得清闲安乐。

 

卧室一角

卧室一角

 

陈瑞连的作息很有规律:每天六点起床,晚上也是六点多久躺下,遇到下雨天会稍稍晚起半小时。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老伴去世是73岁时去世的,好在子孙们孝顺,老人晚年生活颇有保障,不愁吃穿,“不挑食,也从不唠叨,给什么吃什么”,只要手头有吃的,老人便觉得生活得很有底气。陈瑞连平常总会自己出去散步,非得找三两个同村的老人聊聊天,尽兴便归。

 

老人的全家福

老人的全家福

 

当我提议给他们拍个全家福时,老人的孩子们又各自怀抱自己的孩子,老祖宗端坐正中。拍完照片,我们问老人,觉得现在生活得可幸福,她的孙子附在老人耳畔用方言翻译给她听,老人吃着刚从口袋里掏出的肉松饼并不言语,点点头笑得跟小姑娘一样甜,答案,已了然。

 

五.“食堂迷”之李唐菊

 

李唐菊

李唐菊

 

到达湖川村时,车子停在偌大的篮球场,干净得几乎地面看不到一丝垃圾,不远处看到有个老人倚靠在一处大门前望着我们和气地笑。上前,看到门牌上赫然写着“缙云县壶镇镇湖川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老年人协会”,正中是更为醒目的“湖川文化礼堂”,左右各是“弘扬传统文化”、“创建精神家园”,心中了然:湖川村必是一个有孝老传统的村子。

 

湖川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湖川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村里颁发的百岁贺匾

村里颁发的百岁贺匾

 

果不其然,当我们在一所颇有些年头但是收拾得整洁的老房子内见到百岁老人李唐菊时,一进门的一块“德高声远”的“百岁匾”更为抢镜。老人说,这是她今年刚过完百岁寿诞时村干部亲自送到家里来的贺匾,她清扫房间里总是不忘擦一边,“虽然不识字,孩子们跟我说这是祝福我长寿的意思,看着就高兴。”李唐菊不怕生,看到我们到来,兴致很高。

 

老人家的后院

老人家的后院

 

老人的卧室陈设简单,不过摆放的数口漆木大箱子和雕花床不难看出以前该是大户人家。李唐菊独居,晚辈几次劝老人搬去和他们住新房,她说老房子住了几十年,舍不得,于是孙儿们每天早早做了早饭给老人端来。问她——“中、晚餐如何解决”。老人说:“村里有养老照料中心,我闲不住,离得也近,每天自己过去那里吃午饭,吃完看他们在那打打麻将、聊聊天,顺便连晚饭一起吃了再回家。” 

 

依靠湖川“火炮”,早在1993年,湖川村就成为丽水地区第一个“亿元村”,同年又被评为“全国模范村委会”。作为全市首批小康示范村、全省首批文明村,村子富裕了,也为敬老助老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切实保障老年人利益,湖川村成立了老年协会,自90年代起,村里就规定每年农历2月为所有满60周岁的老人贺寿庆祝:发放鸡蛋、长寿面、蛋糕、纪念品等;每年4月,村双委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每年9月重阳节,向全体老人赠送慰问品、慰问金;每年春节,村双委干部上门对老人进行慰问。此外,村里陆续为老人建立了三项基金:长寿奖励基金、老年困难慰问基金、老年人旅游基金,从物质与精神上保障老人的幸福生活。

 

李唐菊的孙子在旁补充道:“村里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钱是要的,不过费用很省,而且老人一旦到了90周岁,所有费用就全免了。村里每个月还会给百岁老人发500元钱,县里也会每月发放620元(含500元养老金和120元高龄补贴),奶奶说她每个月能领1000多元‘工资’呢,根本花不完。”

 

李唐菊和小儿子

李唐菊和小儿子

 

李唐菊在一旁听着几个孩子和我们聊天,全程乐得合不拢嘴。我们问她,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满不满意,老人抿嘴笑——“很好的,很爽。”我问她怎么会说这么时髦的词,老人不好意思了:“还不是跟我那三个孙子学的!”

 

管子云:“仓禀实而后知礼仪,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孝敬长辈、体恤小辈、敬老爱幼”在湖川村已蔚然成风,家庭幸福是长寿的沃土。墙上的照片上,李唐菊坐在前排正中位置,抱着五世外孙,共享天伦之乐。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此次逗留缙云,我们前后寻访了九位百岁老人。他们之中,还包括104岁的抗战老兵赵锡钦,有105周岁的周唐尧,独爱吃脆生水果的施设翠,以及几乎从未住院、吃药过的陈国妹。

 

综观他们的生活,虽然并未大富大贵,但是他们贴近自然、简单生活,年轻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年平心静气、与世无争,吃的是家常便饭,住的是黄墙灰瓦。缙云的空气很好,这里的人们也不必担心水质问题,青山依旧人依旧。不挑食、不忌口反而保证了营养均衡;心里没负担自然百病不生;不嘀咕就不会去纠缠过往的艰苦岁月。

 

简单淳朴,可烟可酒,顺其自然。老人们笑看岁月,笑谈风土,这也许就是这些百岁寿星们铭记于心的“长寿秘诀”吧。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