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期颐之录:平凡乃伟大,自然有天理——文成县百岁老人寻访札记(二)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s://www.zjxhzy.com 2019-05-31 11:04 出处:《学会中医》第九期 作者:钱烨编辑:@Jammly
  每次走访各地的百岁老人后归来,常被身边的亲友问起,关于长寿老人们的生活作息以及长寿秘诀。其实想来,近两年所观的数以百计的健康百岁老人,他们何以这样繁衍生息,目睹历史的几代变迁?从无统一的定论可

文成县

 

每次走访各地的百岁老人后归来,常被身边的亲友问起,关于长寿老人们的生活作息以及长寿秘诀。其实想来,近两年所观的数以百计的健康百岁老人,他们何以这样繁衍生息,目睹历史的几代变迁?从无统一的定论可言。

 

养生在这里是个大话题。百岁老人们自我总结,总是说得轻描淡写:平常心、不忌口、儿孙孝顺、家庭和谐。如若问起对方是否满意现在的生活,我们总会被告知——“活了百来岁,经历过多个年代了,当下的生活是最好的。”或许每一个百岁老人,尝遍了一个世纪的酸甜苦辣,经历过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十年文革等艰难的岁月之后,他们的感受,是最真切而深刻的,也最有说服力。

 

这一期的百岁老人,我们继续上期文成县的十数位百岁老人的寻访记录,是为札记之二。

 

富焕妹

 

走进文成的西坑镇让川村,村落干净整洁:规划整齐划一的民居、村口有驿站廊亭、千年古樟树观景台、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叶氏祠堂、巨大的在溪流中缓缓翻转的风车……村口可见“让川文化礼堂”的指示牌和孝牌坊,民宿“悦慢小院”颇有些乌镇风,宽敞的水泥马路几乎一尘不染,抬头随处可见迎风飘扬的几排小红旗和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上写着“畲”字——畲乡风情俱现,孝风蔚然。

 

富焕妹

富焕妹

 

沿着大路过桥时,看到两个老人悠哉悠哉坐在桥墩上,一个看着六七十岁,另一老太太估摸着八九十岁光景,手扶着根光亮的拐杖,因为够不着地,两位老人的双脚几乎都是悬空的,并排坐着唠嗑,看我们路过,好奇地张望。我停下脚步问起,年纪稍轻的老人告诉我说,他们是母子,老母亲没事就喜欢来桥头坐坐,自己有空也常陪着一起,待个把小时才回去。看来村里宣传窗上标榜的“孝文化”,的确是深入民心。

 

富焕妹家

 

我们来到要探望的富焕妹家,是套整修一新的楼房,穿过前厅就见她倚墙坐着,面前另有一个稍高于所坐板凳的条凳,老人的双手微微搭着凳面。看得出,富焕妹年轻时必是清秀极了,纵使如今已过百岁,依旧皮肤光滑,面容娟秀,头发也像是精心打理过的,一律往后梳,丝丝缕缕清爽得很。

 

灶台

 

灶台上一个搪瓷碗里放着一碗汤汁,还微微散着热气,富焕妹的女儿过来把它端到老人面前:“当地人都习惯了用各种药草,炖汤时加一把,有时煮了当茶喝。我妈有高血压,但是不吃药,喜欢喝这个‘白谷腾’,以前还会上山采,现在买着方便,菜场买上一把,饭后用灶膛里的余热就把草药汤给炖好了,渴了就能喝。”说着话,她用手指给老人理了理头发,“我妈原来头发全是银白的,这两年长出了些黑发,告诉她时高兴坏了”。

 

富焕妹出生于1913年,自从老伴和儿子去世之后,一直跟着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距今已有30多年了,子孝母慈,生活得很和顺。原先,她还能帮衬着做些家务,20多年前,老人不慎摔跤,出于年纪等因素考虑,老人并没有做手术,如今已经习惯了借助于凳子来移动。

 

听到我们说起老人有福,孩子们待她很细心时,富焕妹抿着嘴笑,反复跟我们说着同一句话——“做人要厚道,不贪心,都会有福报的。”老人的女婿说,自己丈人走后没几年,老人的儿子又车祸走了,留下个孙子,是去年生病去世的,不过他们一直瞒着老人,不敢告诉。他用掺杂着方言的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和我们说着这些的时候,我看到富焕妹眼眶有点泛红。我并不确定,关于孙子的情况,饱经风霜活了一个世纪的老人,是已经猜到了这样一个结果,只是佯装不知,还是当下,才第一次从孩子口中得到证实……

 

告辞

 

告辞时,富焕妹扶着凳子站起,语速缓慢但口齿清晰地说了一句——“谢谢你们过来看我。”再质朴不过的一句话,离开时,我心里竟然有些波动,为老人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开心,也为她承受生活的苦痛后脸上呈现给我们的平和、安详的光辉感动。

 

叶长发

 

叶长发

 

见到叶长发,并不是在家里,而是某天一大早,他在孙媳妇的陪同下来黄坦镇卫生院做体检。老人刚进大门,人群中就有人说了句——“这老爷子精气神真好!”叶长发理着板寸,一身藏青色的布衫、黑色布鞋,虽然柱了拐杖,走路倒也利索,身边的孙媳妇也不过象征性地搀着,并不需用力。

 

我们跟老人说:“您这身衣服真精神。”孙媳妇说,老人以前是裁缝,今天穿的衣服就是他自己做的。老一辈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人家总会把他请去家里做衣裳,待上十来天,把全家老小的衣服都裁好、做齐全了才换下一家。

 

叶长生

 

出生于1910年的叶长生已经有105周岁了,可是丝毫不显老,除了老人斑,脸上没有太多干皱的褶子,看着80来岁的样子。在诊室,医生要给他测血压时,老人抬头看了看,孙媳妇似有领会,轻轻拍拍老人的肩头,俯身安慰他说——是给做检查,测血压,不痛的。叶长发终又眉头舒展开来,脸上重新挂了笑容。

 

问起老人的生活习性,孙媳妇告诉我们说:“太公以前喜欢喝白酒,每天二三两左右,后来因为有高血压,已经十来年没喝酒了,也有坚持吃降血压药。此外,他整体挺健康的,连感冒都很少。”叶长发喜欢吃青菜,偶尔吃点肉,尤其喜欢吃豆腐和杂粮,目前的饭量还和自己的晚辈差不多,能吃一整碗米饭。作息也很有规律:每天6点多起床,八九点睡下,下午时间会自己出去散步半小时,再慢慢踱回家等着开饭。

 

我问老人以前有否念过书,叶长发马上听懂了,竖起三个手指,笑呵呵地说了什么。因为是方言,他的孙媳妇赶紧解释说,太公念过三年私塾,所以也认得些字的。

 

在晚辈们眼里,叶长发是个很和善、脾气很好的长辈。虽然老伴去世20多年了,但是他并不感觉孤单,因为和儿子、儿媳、孙子、孙媳、曾孙等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懂得关心晚辈,也喜欢陪着曾孙玩,所以在家里很“受宠”,孙媳妇说:“大概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和5岁的曾孙,是我们家的两大宝贝,大家都很喜欢太公。”

 

叶长发说,他父亲是88岁时去世的,在那个年代,称得上是寿星了,他如今已经五代同堂了,还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几年,看着家里的小朋友们长大些,自己也就心安了。

 

潘奶孙

 

巨屿镇孔山村

巨屿镇孔山村

 

今年103周岁的潘奶孙老人住在巨屿镇孔山村,风景很美的一个小村庄。车子沿着盘山公路一路蜿蜒着开了很久,下了车还得步行十几分钟到山腰。在路边看到三个老人在攀谈,背挺得笔直,其中一个老人还把腿架在约40公分高度的马路牙子上,丝毫不费力。

 

偶遇的三位老人

偶遇的三位老人

 

待我们路过,其中一个老人好奇地问起我们的来意,听说要去看潘奶孙之后,他说:“知道,就住在上面一点,我也想活得那么长寿呢。”我问他高寿,紧挨着他的老人笑着说:“他今年95岁了,我83岁,他是78岁。”话一出口,不禁感慨:70,80,90,可是看着完全就是“老小伙子”的模样,一点都不显老态。

 

上山的路有些狭小,走到一半处便看到行道下方的小溪里有好些附近人家放养的鸭子,村子很热闹,不时有村民过来和我们聊上两句。终于到了目的地,一所红砖砌成的平房,很大的水泥浇筑的晒场,屋里有些简陋,倒也足够宽敞。潘奶孙大概是听到了动静,被搀扶着走出来迎接,有些佝偻,身边的妇人给搬了个凳子放在门边,再扶老人坐稳。陪同的当地领导介绍说,妇人便是老人的大儿媳了,她丈夫很多年前去世,她依旧留了下来,尽心照料着婆婆。听我们称赞她是“中国好儿媳”时,她有些不好意思,说丈夫在时,婆婆和丈夫都待她不错,所以她替丈夫照顾婆婆也是应该的。

 

彼时,刚才在路边见到过的其中两个老人——“90后”和“80后”也来到了潘奶孙家,自称是来凑个热闹。大概是真的够热闹了,潘奶孙比刚坐下时精神了些,也开始和大儿媳在耳边嘀咕几句。大儿媳忙说:“婆婆让我招呼你们都坐下,别尽站着呢。早些年她身体还好的,这几年听力、视力大不如前了……”

 

潘奶孙

潘乃孙

 

听闻我们要给潘奶孙做体检,儿媳扶老人回屋内躺下。看到专家在一旁铺设开的检测仪器,老人显得有些紧张,缩着脚。在儿媳欲给她盖上被子时,我们发现,原来老人是裹过小脚的,所谓的“三寸金莲”。看我们对她的小脚好奇,潘奶孙像是被转移了注意力,微微坐起身,让儿媳脱了袜子,给我们看她被裹至畸形的小脚,说起儿时被迫要裹小脚的往事,怎么反抗都没用,在长辈们眼里,裹了小脚才能嫁得好人家。末了她说——“新中国之后,终于不用裹小脚了,真好,孩子们都不用再遭罪了。”

 

潘奶孙

 

潘奶孙的儿媳说,老人的生活很简单,吃穿从不讲究,总是有什么吃什么。自家种了好多豆子:四季豆、毛豆、豌豆、豇豆、芸豆、蚕豆……每个季节总吃不过来,老人也爱吃,基本每顿都有两三个以豆子为主的蔬菜,每周吃一两顿肉,只是吃得少,一天下来能吃一两块,吃稀饭和白粥时尤其喜欢就着自家腌制的清炒雪里红,胃口好时能把汤汁一同倒粥里吃个干净。

 

潘奶孙家晾晒的草药和玉米

潘奶孙家晾晒的草药和玉米

 

晒场旁边的堂屋地上、桌上放着几个竹匾,竹匾里有好些叫不上名字的草药,晒干了,一捆一捆地码放在那。老人的儿媳说,总是习惯多备着些,有老人泡茶喝的,也有日用的。

 

聊着天

 

小院子里,那两个“老小伙”和大家聊着天,90多岁那位老人直接把拐杖扔在一旁,双臂后靠在栏杆上,很是惬意:“我们村子里有潘奶孙在,觉得我们也有了盼头,也会上百岁。”院子里的袖子树结了果,一个个青涩的袖子,似有若无地飘着果香,潘奶孙抬头看看,自言自语地说着:“今年的袖子结得真好……”

 

周士眉

 

周士眉老人

 

102岁的周士眉老人,算得居住环境很都市化的一位。在国外发展得很不错的孙子在文成县城的华侨新村给买了套排屋,又给安排了个保姆,周士眉就这样和女儿、女婿、曾孙等家人生活在这里。

 

老人的曾孙

老人的曾孙

 

客厅很宽敞,吊顶又高,显得光线透亮。我们到达时,周士眉就坐在客厅的皮质沙发上听收音机,大约六七岁的曾孙依偎在一旁看着电视上的动画片,俨然一派“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场景。老人的女儿正在厨房忙活,见到我们来,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过来招呼。因看她从半开放式的厨房走到客厅,要路过中间横着的一张单人折叠床,不禁好奇,问她缘故。她告诉我们说,这张床平时是给保姆准备的,因为老人就睡在一楼,这样方便周士眉晚上起夜,或者口渴照顾得到,这两天给保姆放了假,就换她睡这里照顾。

 

周士眉卧室一角

周士眉卧室一角

 

周士眉很白皙,双手很嫩,柔软得像是孩子的皮肤。问她,在新房子里住得惯么?她笑得很慈祥,说一开始不高兴从农村迁居过来,毕竟生活了一辈子。后来住着住着也就习惯了,何况因是连片排屋,街坊邻里都方便串门,生活不觉得乏味。

 

老人每天要听戏的收音机

老人每天要听戏的收音机

 

老人25岁守寡,年轻时靠织布、纳鞋底等手工活来养活子女。周士眉的女儿说,母亲除了耳朵有些背,整体健康状态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去年摔了一跤,腿骨折了,虽然在温州做了手术,还是没有痊愈,行走存在问题。好在老人喜欢听戏,有个收音机就万事足了,邻居们、家族的晚辈一有空就会来看望老人,所以周士眉心态不错。

 

我问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满意么?”她连连点头:“孩子们都很孝顺,自己能看着曾孙在身边长大,很知足了。不过,要是在国外的孙子孙媳能多回来几趟就更好了。”

 

周士眉别无所求,只希望,家人和美、团圆。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