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利济医学堂:道济群生,泽衍万世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s://www.zjxhzy.com 2019-05-23 09:50 出处:《学会中医》第四期 作者:王晓鸣、钱烨编辑:@Jammly
从玉海楼的后门出来,一座儒雅的门屋就静静地立于小街的斜对面。街道很窄,是过去内河码头通往瑞安城关的必经之路,门屋外是朴素的黑灰色砖墙,蓝底白字的门牌标着公园路10号。门屋设台门,青石门框上饰有如意头,曲

从玉海楼的后门出来,一座儒雅的门屋就静静地立于小街的斜对面。街道很窄,是过去内河码头通往瑞安城关的必经之路,门屋外是朴素的黑灰色砖墙,蓝底白字的门牌标着公园路10号。门屋设台门,青石门框上饰有如意头,曲线优美。巍峨的门台上方青石匾额写有——利济医院。

 

利济医学堂博物馆

利济医学堂博物馆

 

我们到的当天正值休馆,但利济医学堂的负责人还是特意赶来给我们开了大门。从他口中,我们得知“利济医院”这四个大字的一段小典故——光绪年间陈虬等人筹建利济医学堂时,请乡贤孙衣言题额。孙衣言先生想,从古至今只有朝廷署衙以“院”为名,如枢密院、翰林院等等,民间一个小小的医所,何以用“院”,遂改成了“医舍”。陈虬收到题额后,觉得老先生虽然学问渊博,但有点迂腐,如叫他重写,怕也不妥,于是又请了城内的薛遇宸先生,另写了一个柳体的“院”字替换掉“舍”字。字虽二人所书,风格却也相同,苍劲有力,于是此匾一直留用至今。

 

利济医学堂大门

利济医学堂大门

 

推开裂痕斑斑的大门,可见利济医学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采用传统的梁架穿斗式建筑,呈四合院式。走进前厅,门楣上分别标有“诊室”和“药房”字样。主楼是西式带廊的楼房,上刻有“利济医学堂博物馆”小篆牌匾,馆内有陈虬先生的半身塑像和生平介绍,还有许多医学堂的史料记载展览。主楼的二楼陈列各种动植物标本,后院则是重建后的草药圃,如今园子里栽种着紫藤、桃树以及杜仲、黄柏、山茱萸、枸杞子等各类药用植物。

 

昔日的利济药房

昔日的利济药房

 

我们也仿佛置身于130年前的当下,穿着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的学生们在讲堂听先生授课的情形,渐次浮现眼前。因利济医学堂而起的新医派改革的那段历史,也随之开启……

 

在我国近代史上曾经历过一段灾难深重的动荡岁月,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爱国的读书人纷纷探寻救国之路。一大批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早已倾心经世之学的陈虬自然不甘寂寞,更是留心撰述,冀成一家之言,能为世所用。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瑞安人陈虬、陈介石、何迪启、陈葆善等人主张效仿西学,在瑞安城东杨衙里创立了这所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可以说是一场与维新运动一脉相承的运动。

 

陈虬塑像

陈虬塑像

 

馆内的版画

馆内的版画

 

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利济”是近代中医教育事业的嚆矢。利济医学堂以“道济群生,泽衍万世”、“借学堂为造就人才之地”为宗旨,运用西方办学制度和方法,传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新式中医学校。学堂的教员皆是浙南各地的优秀人才,陈虬亲自主持教席,除平日授课之外,尤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尤能可贵的是,利济医学堂把刚刚传入我国的新医书分为全体学(解剖)、心灵学、卫生学三学七类介绍给学生阅读,兼收并蓄,开拓学生眼界,开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医学堂附设的利济医院是浙南最早的医院。学堂有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陈虬手订的十六条《习医章程》的影印件,如今在展馆内仍然可见。其对入学年龄、注册要求、缴费数额、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试方式、毕业行医注意事项,以及行寄宿制度、伙食标准等等,都有明确规定;且还规定“课其所业有成,不拘年限”,即凡勤奋好学提前学完应修课程,考试合格的学生,可提早毕业,好似今日高等院校修学分制度。

 

“利济医学堂教条”

“利济医学堂教条”

 

我们曾在“温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馆藏中见到《利济医院学堂教条》,就是作息时间表,对学生每日从卯正至亥正(上午6点到下午10点)的16个小时做了详细安排。诸如起床盥洗、清洁洒扫、三餐用膳、体育锻炼、上课自修、课外阅读、熄灯就寝等时间,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是一份有条不紊,宽严结合的医学院作息表,与作息自由的私塾教育,有着显著的进步。

 

陈虬还设想把学堂办成一所多学科的中医学校,重视实际知识和技能,因此临床实习中要求学生“每临一症皆要认病和辨证”。故其在《习医章程》中对如疡科、正骨、痘科、眼科等医生,有情愿入院者,准其专门设班传习的规定。此外,学堂还设有生药局和鲜药圃,以贯彻陈虬“读遍图经千部,不如栽药一区”的主张,知医识药,引导学生重视和掌握药性之外,也同时方便了临床用药。

 

墙上展出的关于医学堂的史料记载

墙上展出的关于医学堂的史料记载

 

利济医学堂设有独立的图书馆——心兰书社。1895年,由陈虬主持,利济医学堂又筹办了《利济学堂报》,这是中国第一份校刊,是师生倡议变法维新,开展医学争鸣的园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港澳都有发售,深受各界重视。因此,利济医学堂的诸多第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拥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利济医学堂先后一共办了十八九年,据统计,至少培养出三百余名中医生造福社会;同时开启了浙南各地开办中医学校的风气。继利济医学堂之后,温州地方先后有永嘉中医学社、国医国学社、普安局等中医学校的兴办。

 

据悉,利济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比1915年上海丁甘仁所创中医专门学校还早30年。利济医学堂的创办,培养了一大批有用医学人才,开创了温州医学教育崭新局面,是永嘉医派的思想文化在近代的延续,在今天看来,仍是温州中医药文化的血肉和精神。

 

在“温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藏中,见到苏翁池源瀚(池仲霖字源瀚,又名虬,晚号苏翁)即陈虬所写的《普安局新辟鲜药圃记》,文中反映出作者学问渊博,擅诗文,精于药,晚年退身仕途,以医为业的情怀。记录于下,分享之:

 

我州慈善诸君子,既勼赀创建普安局,施医施药,利济苍黎,固已遐迩驰声,口碑载道矣。乃复于局之西偏,拓地数亩,辟为鮮药圃。广罗中外急要需用药品,雇丁种植,以应病者之求,其用意何周且远哉。盖疾病之中人,以六淫为最夥,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每多先中皮毛,,后入肌络,惟得有鮮药,以兼为佐治,俾其祛郁蠲烦,宣通经隧,往往见效神速而病即霍然。

 

余行医多载,尤习用鮮药以拯危疴。犹忆曩者游宦闽中,地多鮮药,治病之效,如应桴鼓洎。至燕至鲁,求鮮药不易得,治病每感困难,此皆为余及身所历历经验者。比来归自海东,藉医韬晦,满拟得一隙地,广栽药物,以便病家,乃不意诸君子先得我心,竟有此深思远虑之举。

 

余尝扶杖徘徊,见夫药草缤纷,生意勃盎,每玩而赏之,顾而乐之,而愈佩诸君子之仁心广博也。圃之侧,有亭耸而秀,有井清而洌,因名其台曰涵春,名其井曰橘泉。诸君子复乞余为之记,以垂久远!呜呼,六合之大,万民之众,虫沙浩劫,满目疮痍,安得尽推诸君子之用心,济世活人,同跻斯民于仁寿哉,此固余所乐为载笔纪之,而为之馨香祷祝也。

 

普安医药局新辟鲜药圃记

普安医药局新辟鲜药圃记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