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一片清新和一份自然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s://www.zjxhzy.com 2019-06-05 15:37 出处:《学会中医》第十五期 作者:朱露寒编辑:@Jammly
芒种之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于是,田间地头,农民在播种一年的口粮。因为此时一过,农作物的成活率将大大降低,而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将进入多雨的梅雨季节。

芒种之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于是,田间地头,农民在播种一年的口粮。因为此时一过,农作物的成活率将大大降低,而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将进入多雨的梅雨季节。

 

这样的时日,人总是感觉闷热不舒,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或许更能体会,原因何在?首先,夏日炎炎,自然界阳光有余,是为阳气正旺,其次,夏日暑湿偏重,于是,自然界形成了湿与热互相“勾结”的状态,当侵犯到人体的时候,可能表现出肢体沉重、汗出不畅、脘闷腹满、不思饮食等症状,更有甚者,某些人群或是先天禀赋不足,或是平素嗜好烟酒,或是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湿热内盛的状态,则可以表现为明显的面垢油光,甚至痤疮粉刺、心烦懈怠、困倦身重等相对比较明显的症状。

 

正因为烈日下少了那一片清凉,很多人排斥夏日,但人只能适应自然,而不能改变自然,所以往往还是受到湿热的煎熬。其实,历代医家早就告诉了我们夏日的养生之道,如《内经》中提到: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宜夜卧早起,使志无怒,使气得泄,不可无厌无日,乃养生之道也。它告诉我们夏日应该适当的晒太阳来保养体内的阳气。同时,不能把气憋屈在心里,不然则容易成抑郁!至于成因,无非是气郁伤肝,肝郁克土,脾虚生湿,气郁化火生热,湿热内停,或是熏蒸肝胆,或是下注膀胱,或是扰动心神,或是蒙蔽神窍,或是泛滥肌肤。

  

曾泛读《三仁汤方证研究与临床发挥》一文。对于湿热病的证治,三仁汤有着重要的地位。“三仁汤”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吴氏将其作为湿温病的首剂,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郁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目前医家对此方理解为宣上(杏仁)、畅中(白豆蔻)、渗下(米仁)来分消的配伍,配合淡竹叶来清热,以达到清理湿热之法。而本书作者的见解独到。他认为:湿热治肺,乃千古定论。而其他的论述方式是对吴氏三仁方的误解。理论基础是:肺的生理功能是通调水道,水道得通,三焦得畅。用药方面,本方除淡竹叶清热之效无关祛湿,其它的中药饮片均与肺经相关,只有一味白豆蔻不入肺经,其余均走肺经,而白豆蔻色白,亦入肺,于是,作者直言治湿治肺是千古定论。对于病因病机有湿者,无论心肺、脾胃、肝胆或是肾脏疾患,皆考虑此方!

 

我个人的体会,现代人不缺吃穿,那些过食肥甘厚腻者、静而少动者、贪凉饮冷者,只要有湿作祟,皆适用本方加减,都会有不同程度改善。自然界的暑湿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体质,尽量避免湿困机体的状态,内外皆修,保持一片清新,一份自然!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