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怀袖生香, 一场中医药理与生活美学的邂逅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s://www.zjxhzy.com 2021-11-09 10:25 出处: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作者:刘林编辑:@Jammly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智慧,又在中医药文化的浸染中,以衣冠疗法回归到人们的身上,从单纯的民俗物品发展成为防病治病的智慧结晶。   小小一枚

/upload/localpc/tipoc/20211209095626225.jpg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智慧,又在中医药文化的浸染中,以衣冠疗法回归到人们的身上,从单纯的民俗物品发展成为防病治病的智慧结晶。

 

  小小一枚香囊,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留香千年的体现,也是中医生活化直接的见证。

 

香囊,衣冠疗法

 

  据记载,在周朝就有佩戴香囊、沐浴兰汤的防病习俗,而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具有祛秽保健作用的香囊,说明汉朝人已使用香囊防病。

 

/upload/localpc/tipoc/20211209095706199.jpg

古人佩戴香囊

 

  香囊的起源,与江南地区过端午的习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关于端午的传说很多,被广为传播的是纪念屈原,但在江浙不少地区,当地人们端午则会纪念伍子胥。从历史学出发,端午的出现并非是为了纪念某个名人,而是与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相关。

 

  江南地区每年一进入农历五月—芒种已过、夏至将至的时节,气候就愈发地湿热。这个阶段,毒气上升、蝇虫飞动、蛇鼠蚁增多,连带着疫病也开始萌发。为了驱虫避疫,古时的江南地区人民养成了在农历五月插艾叶、做香囊的习惯,而赛龙舟等也是借活动寄托求安康的祈愿。时间久了,才逐渐演化成举国共度的端午节日。其中插艾叶、做香囊,就是旨在用气味浓郁的植物驱赶蛇虫。香囊,是插艾叶的升阶版,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将带有香味的小香袋随身携带,随时发挥避秽的效用。

  

  细究起来,香囊的背后,是底蕴深厚的中医药理文化。

 

  中医向来强调人体气血津液的重要性,又将人体的气分为正气与邪气。古代没有病毒、细菌之说,但从中医的角度,它们都属于秽浊之气,从宏观上被称为邪气。邪气容易从口鼻侵入人体,当不同的邪气侵犯人体之后,就会出现相应的疾患。对此,《素问·刺法论》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说如果人体正气充实,外邪就不可侵犯人体,就不易致病。

 

  那什么是正气呢?《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避秽也。”;中医温病学家叶天士认为“未受病前,心怀疑虑,即饮芳香正气之属,毋令邪入为第一义”;清初医学家喻嘉言也指出“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因此,从中医角度,芳香类药物可助长身体正气,驱邪避秽,活血行气,通经开窍,所谓“服气”二字,其实也起源于服香气。

 

  如果说芳香增正气是香囊发挥效用的基础,那么使用方式便是关键。别小看古人将香囊随手在衣服上这么一挂的小操作,这其实是中医中一种古老的外治法,被称为“衣冠疗法”。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皮毛腠理与五脏六腑相贯通。“衣冠疗法”就是将药物佩戴在穿着的衣帽、鞋袜或饰物上,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而发挥其防病治病作用。

 

  人们在佩戴香囊时,挥手抬臂与走动间,香囊中的芳香药物通过挥发性的气味,就会经口鼻、肌肤进入人体,并随着经脉行至脏腑。肺朝百脉,主宣降,即宣发与肃降;脾主运化,主升清;肾主纳气。芳香药物通过肺肃降吸入清气,宣发体内浊气,再经脾肺布散周身,最后由肾摄纳肺之清气归于肾中,正气得到充实,充分发挥防御作用。

 

香囊,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包括三个方面的思想: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愈后防复,这是中医预防保健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香囊在古时承担的最主要功效自然是前文所提的驱瘟避疫、防治疾病,这正属于“治未病”的范畴。古代名医多擅使用香囊,华佗将麝香、丁香、檀香等装入花雕制成的香囊中,将其悬挂于屋内用来治疗肺痨、吐泻等疾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把菊花、薄荷、樟脑放在衣帽中,可清心祛暑。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将徐长卿、石长生、车前子等药捣碎,装在香包里系在衣带或头上,就可以避免晕船晕车……

 

  同时,香囊在养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孙思邈曾引嵇康言:“养生有五难:……喜怒不除,为二难;……神虑精散,为五难。”由此见,情志对养生来说是极为关键的。

 

  以安神助眠养生为例。中医认为不寐的病因之一就是肝郁、心火、痰热、胃失和降等因素导致的心神不安、情志失调。而古时香囊中所用之药避秽化浊,安神定志,因此对于治疗失眠有很大作用。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寐”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也介绍用辰砂装囊,佩戴身上及发髻中治疗失眠的经验。

 

  到了现在,有几千年中医药文化的背书,诸多现代研究也发现中药香囊里中草药浓郁的香味,可以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这些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因此,香囊在中医界依然被广泛应用。

 

  大型传染病、流感期间,我们频频见到香囊的身影。

 

/upload/localpc/tipoc/20211209100115382.jpg

国医大师王琦手写香囊处方

 

  2009年,浙江省卫生厅印发《关于秋冬季节青少年儿童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建议方案》的通知,其中就指出可以通过中药香囊佩戴法进行预防;2013年,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省内中医专家,制定了《浙江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治建议方案》,这当中特别提到了预防流感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中药香囊;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时,各省的中医院纷纷配置了抗疫香囊送往一线医务人员处,用芳香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国医大师王琦更是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配置了香囊处方,给普通大众居家防疫提供了另一道防线。

 

  日常防护中,香囊也在时刻发挥作用。每年春夏交接之际,浙江省内各个县市的中医院、中药企业都会制作具有预防感冒、驱蚊、提神、助眠等功效的香囊以供民众选购;不少地方中医院为了传承香囊这一传统文化,保障、预防民众健康,每到端午佳节还会举办香囊制作活动,寓教于乐,进行香囊文化的科普。

 

香囊,与生活美学来一场邂逅

 

  随着社会的更迭,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逐渐改变,香囊的配方也依据人们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与之相伴在变化的,还有香囊的外观与形式。

 

  先秦至唐朝时期,“香囊”一词,多用来表示锦、罗制成的小香袋,被人们挂在腰间、胸前、肘后;到了宋朝,香囊不再局限于布制、袋装,也有了别名—香球。香球是由两个金属半球组成,用子母口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常常被用来放在袖间;明清时代,中药香囊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广泛盛行于民间,各种世俗文献和作品都有大量关于香囊的记录。且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兴盛,香囊的材质发展到玉制、象牙、珐琅等,工艺也十分精湛。

 

  古人总是浪漫的。作为随身之物,香囊外在或精美或可爱,内在又有保安康之意,于是不同形态的香囊伴随着中医药香,情感也被寄托在其中。

  

  唐宋时期的香囊用料珍贵,设计精细,深受贵族人士的喜爱。香囊成为他们生活情趣与品位的对外体现;文人雅士多爱佩戴绣有梅兰竹菊的香囊,以显示他们的志趣高雅,情操高洁……

 

  香囊也常被当定情的象征。最有名的便是《定情诗》中的那句“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清代诗人张燕昌所做的《鸳鸯湖棹歌》中也有一句“妾欲为郎悬艾虎,郎须为妾插榴花”,艾虎便是香囊。当然,香囊也广泛用来赠与家人、友人,表达寄送祝福之意 。

 

/upload/localpc/tipoc/20211209100423387.jpg

 

  香囊附带的美好理念,一延续,便延续了几千年。而现代香囊的样式也变得愈加丰富了起来,从香袋、香球,发展至新式的手串、挂件。可见,香囊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适应当代人的审美。

 

  这一系列的发展形成了香囊不同于中医外治其他疗法最大的特点—它将中医药理文化与生活美学相结合,使中医药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生活中。哪怕是受到西方医学冲击的今天,佩戴香囊依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和自我保健的方式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