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谁启迪了朱丹溪?--丹溪成为名医的个人因素探究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s://www.zjxhzy.com 2019-09-02 10:17 出处: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作者:周青青、陈明显编辑:@Jammly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虽然到了四十岁时才正式开始学医,但其学术成就十分卓越,他弟子众多、著作丰富,且学术思想流传广泛,对当时的医家及后世的医学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他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虽然到了四十岁时才正式开始学医,但其学术成就十分卓越,他弟子众多、著作丰富,且学术思想流传广泛,对当时的医家及后世的医学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他成为了名医呢?

 

01 学医起因,亲友病痛

 

1281年,丹溪生于浙江义乌,母亲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也是忠厚之士。早年的他主要致力于读书科举,并不曾在医学上用心。直到15岁时(1295年),他的父亲因误治而死,他在《格致余论》序中写到“追念先子之内伤……皆殁于药之误也”,序中还提到在他三十岁时(1310年),母亲病重,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丹溪唯恐父亲的悲剧重演,这才决定自己学医,医治母亲的病,看了三年《黄帝内经》,似有所得,又看了两年,母亲又患疾病,服用丹溪处的方药而获痊愈。在这之后,他虽并没有立刻专注于医学,但这五年的学习也为他日后从医奠定了基础。

 

丹溪正式决定学医是在他四十岁时(1320年),这时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科举失利,妻子也因病去世。正在他茫然无措之时,他的老师许文懿建议他去学医,在《丹溪翁传》中提到“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听了老师的话,丹溪想到母亲亦受脾病的困扰,而自己早年学医也只是粗粗学习,便决定抛开科举,从此一心学医。

 

02 理学熏陶,融入医道

 

在正式学医之前,丹溪36岁时,曾至八华山向许文懿学习程朱理学。许文懿是朱熹的四传弟子,与何基、王柏、金履祥被称为“北山四先生”,对金华朱学贡献甚多。丹溪跟随许文懿学习理学,十分用心,宋濂在《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中记载道:“由是日有所悟,心扃融廓,体肤如觉增长,每宵挟册坐至四鼓。”丹溪就这样学了四年时间,受益匪浅。自此之后,丹溪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著书立说,皆以理为宗。

 

丹溪援儒入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如他将理学中的“气一元论”运用于医学,用气一元论来阐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在《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有言:“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他还用气的升降出入来阐释人的生理,他在《局方发挥》中有言:“夫周流于人之一身以为生者,气也,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此外,丹溪主要的学术观点之一“相火论”也是“参以太极之理”而形成的,他以太极之理解释君相二火的生成和性质,“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

 

 

由此可见,丹溪得到医学方面的成就离不开理学的影响。一方面,理学陶冶了丹溪的性情,也使他具有更清晰的逻辑思维,另一方面,丹溪将理学与医学结合,是思想方法的进步,亦使其医学理论有了坚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促成了哲学思想进入医学领域的第二次高潮。

 

03 名师指点,集成医学

 

丹溪取得医学上的成就也离不开名师的指点。丹溪四十岁时重读《黄帝内经》,他在《局方发挥》序中写到,“然忧虑学之未明,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顾以质钝,遂朝夕专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在学习过程中,他遇到不解之处,便想向人请教,于是遍访各地寻找合适的老师,但一直无果。后来,他知晓了名医罗知悌,便立刻动身赶往杭州求见。

 

罗知悌,字子敬,号太无,善词章,工书法,精通天文、地理,学宗刘完素,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说。据《格致余论》与《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中记载,丹溪的拜师之路并不简单。1325年,丹溪到达杭州,求见罗知悌,门人向里面通报,回答却是“不见”,但他并没有放弃,就这样坚持了来回十余次,连门人都不耐烦了,“蒙叱骂者五七次”,但他仍风雨无阻,拱手立于门前。就这样坚持了三个月,终于感动了罗知悌,“罗遽修容见之,一见如故交”。其实并非罗知悌存心刁难来访者,而是他用这种方法来筛选出真正热爱医学且能坚持到底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世人若能像丹溪这般有毅力,有一颗诚挚的好学之心,不愁找不到名师,学不到真本事。

 

丹溪在罗知悌指导下专研《黄帝内经》及刘、张、李三人之学,学得其中的精髓,可谓是集大成者。一年半后,罗知悌称已将学问尽数传授,嘱丹溪归乡。不久后,罗知悌逝世,丹溪帮忙将其安葬,之后便归乡了。

 

04 实践创新,屡立新论

 

丹溪抱着 "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 的目的研究医学,注重通过医学研究推进 "心知",还注重从实践,从具体的 "物" 中去寻求规律,去体味 "知" 和 " 道"。

 

此外,丹溪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主张“破中有立”、“推陈致新”。他的批判精神体现在对局方的批评上,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提到局方的根本弊端在于“别无病源议论”和“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因此他提出“掺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的观点。当时的医者除了拘泥于局方外,还有不讲求深研医理,不讲求辨证论治的习气,丹溪不仅批评局方,也批评这种风气。除此之外,他的批判精神还体现在对仲景方的态度上,他在《局方发挥》中评价“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但即便他主张师法仲景,仍认为“读仲景书,用仲景之法,然未尝守仲景之方,乃为得仲景之心也”。

 

传承经典的同时,更懂得批判经典,不拘泥于经典,在经典的基础上做贴合实际情况的创新,想来这便是丹溪高于普通医者的原因之一。

 

丹溪勇敢地扫除了医学发展阻碍《局方》之后,禁锢思想的桎梏打破了,理论迅猛发展,实践不断进步,使得整个医学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05 弟子传承,后世发展

 

丹溪学成归乡后,据宋濂所说“乡之诸医,始皆大惊,中而笑且排,卒乃大服,相推尊愿为弟子”,丹溪用他的真才实学让众人信服,让附近有志从医的人都争相做他的弟子。据考,丹溪入室弟子中有姓名可考者近二十人,如赵震道、赵以德、戴思恭、王履、刘纯等,再传弟子有赵友亨、赵友同、夏建中、李肃等,三传、四传弟子更多,私淑其学者则不可胜数,遍布全国。

 

丹溪的入室弟子中最出色的当属戴原礼。戴原礼,名思恭,号肃斋,他作为丹溪的嫡传弟子,学艺甚精,医术高超,“出而治疾,往往多奇验”,因此名声大震,还曾被征为御医。丹溪逝世后,他根据《丹溪医案》整理编纂《金匮钩玄》,以继承发展丹溪的学术,并推求阐发丹溪未竟之意。此外,他的著作中最能反映丹溪思想的当属《证治要诀》,此书以丹溪学说为本,集诸家学术经验,并参以原礼个人心得。该书简明实用,对后世影响较大。

 

正是因为丹溪教导了众多弟子,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倾囊相授,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医生,形成强大的阵营,使他的名声流传更广;也正是因为有以戴原礼为代表的优秀弟子继承和传播丹溪的学术思想,才能使丹溪学派发展至今,为今人所知。

 

 

THE END

 

丹溪之所以成为名医,有多重原因:双亲和老师许文懿的病促使他学医;程朱理学的熏陶使他明理,也使他的医学理论有了哲学思想基础;名医罗知悌的指点使他学得《内经》以及诸位名家医学思想的精髓;在传承的基础上,丹溪本人注重实践创新与批判,使得他打破《局方》的桎梏,开创医学新局面;丹溪教导的众多优秀的弟子继承和传播他的学术思想,使他的思想流传至今。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丹溪得以成为一代名医。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