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文者医心:绍兴文人的中医情结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s://www.zjxhzy.com 2019-06-01 14:46 出处:《学会中医》第十一期 作者:宋春晓编辑:@Jammly
犹记得黄梅戏《梁祝》唱词中那段刁难人的戏文:“一要东海龙王角,二要虾子头上浆,三要万年陈壁土,四要千年瓦上霜,五要阳雀蛋一对,六要蚂蝗肚内肠,七要仙山灵芝草,八要王母身上香,九要观音净瓶水,十要蟠桃酒

犹记得黄梅戏《梁祝》唱词中那段刁难人的戏文:“一要东海龙王角,二要虾子头上浆,三要万年陈壁土,四要千年瓦上霜,五要阳雀蛋一对,六要蚂蝗肚内肠,七要仙山灵芝草,八要王母身上香,九要观音净瓶水,十要蟠桃酒一缸。”传说得了这十味药,那越州女子祝英台的相思病方可痊愈。

 

戏文说词固然付之一笑,但中医文化确实博大精深:阴阳五行立其本,相思(心)病也自有治心之理。中医渗透在人们点点滴滴的日常中: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皆可入药。无论在创造或者传承上,人们对中医的追寻从未停止,而绍兴文人墨客心中更有一份中医情怀。

 

沈园内的陆游像

沈园内的陆游像

 

长寿诗人陆游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赤脚医生”;文坛奇才徐渭兼晓医术,并写下了医书《素问注》;而鲁迅不但一生为一家老小求问中医药,而且还亲自收辑验方。然而,由于他们文名太大以至于掩盖了医名,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妙笔生辉之外,还有妙手回春的一面。

 

诗书墨里的草药情

 

记得儿时老家中常备有鱼腥草,金银花,穿心莲,野菊花,蒲公英等晒干的草木,上火时泡上一杯鱼腥草或者野菊花,清热解毒。夏日更有藿香、野菊、菖蒲、山苍柴、鱼腥草等配制而成的养生饮品(俗称“端午茶”)为伴。草药的搭配不同,口感自然也有差异,而每一味花草的口感和功效,母亲自然十分清楚,于是每年母亲会根据家人的体质症状晾晒一份独一无二的端午茶。

 

自此便知,山间树木,田中花草,一花一叶皆为草药。而药草的味道,或酸甜,或苦涩,混杂着木材的醇香、花草的青味,渗入血脉,仿佛是一次与深山阡陌的相拥与交融。

 

陆游水墨画像

陆游水墨画像

 

世人只道陆游与唐婉在沈园里的风花雪月,却不知诗人也是名医。

 

陆游可谓是以药为友、食药为享,因此戎马生涯风餐露宿,却得85岁的长寿。“云开太华插遥空,我是山中采药翁。”(《花下小酌》)陆游在诗中自称采药翁,实际上也是“赤脚医生”:他还开过药店,卖过药,也会给人看病。其实陆游生于名门望族,又身居要职,自是不必以卖药为生。爱草药,开药店,当属个人情怀。

 

陆游喜爱中药,以草药为友:“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放翁闭门得二友,千古夷齐今岂无?”于陆游而言,栀子和石菖蒲就好像两个朋友,栀子清芬,石菖蒲坚瘦,自是无限高雅。也寄予了诗人仰慕古贤伯夷,赞美叔齐采薇而食的高洁。诗中的栀子以果入药,能清热泻火,治黄疸疮疡等症;石菖蒲以茎入药,主治痰厥昏迷、癫狂、惊痫等病。

 

陆游的药圃中载有玉芝、凤尾草、申椒、白术等草药。他曾在诗歌《村舍杂书》写道:“逢人乞药栽,郁郁遂满园。玉芝来天姥,黄精出云门。丹茁雨后吐,绿叶风中翻。活人吾岂能,要有此意存。”四处讨要药材种于园中,满园的草药郁郁葱葱,令诗人满心欢喜。治病救命自然无力,但这种善心总是要有的。既是爱草药,更存治病救人之心。这正是中医所奉行和传承的理念。

 

人们总是如此,一碰到情怀二字,便不得了了。陆游对草药的钟爱,不止步于采药种药。在陆游看来,草药不仅是药材,更是美食。“盘餐敢辞饱,满箸药苗香。”于陆大诗人而言,地黄、茯苓、灵芝……这一味味草药都是一道道鲜美的佳肴,就曾作《梦有饷地黄者,味甘如蜜,戏作数语记之》。如同现在的“吃货们”,饿着肚子入睡,或者想吃哪道菜,睡觉就真梦见了。

 

此外,陆游还好研究药方,51岁任制置使时曾整理过祖传的《陆氏集验方》。后又积累民间药方,选刻《陆氏序集验方》。

 

对草药如此热衷,不知是药草的香气特别符合诗人的味蕾,还是这惠及世人的草木花叶与陆游英雄相惜。总之,陆游的草药情怀可谓至深至切。

 

一代书家的中医渊源

 

书圣王羲之

 

说到在园中种植草药,不得不提到书圣王羲之。王羲之种药,却为“治病”。

 

东晋时期,名士以追逐自然,服用五石散为流行。王羲之亦服之。五石散为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赤石脂五种石药组成。服此药后,必须冷食、饮温酒、冷浴、散步、穿薄垢旧衣,如不散发,则须用药发之,称寒食散。这种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慢性毒药。

 

由于五石散,王羲之晚年一身病,只活了59岁。也许他也深知五石散的毒性,在服用五石散以及魏晋时期各种保健丹药时,王羲之以草药抵制丹药产生的副作用。其流传的名帖多次提到中药药材,特别是《十七帖》中的许多帖子。

 

《旃罽胡桃帖》:“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王羲之收到朋友寄来的旃罽与胡桃,得知还将送来戎盐,十分高兴。这些都是他日常服食所须的物品。胡桃就是现在人们说的核桃,有补肾,固精强腰,温肺定喘,润肠通便的功效。戎盐,《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明目,有益气,坚肌骨,去毒蛊之功效。

 

王羲之的《药草贴》又言:“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这是王羲之询问友人是否需要草药的简帖。

 

因此可见,王羲之尝试着通过草药来治愈各种病症,可谓是用心良苦。

 

明代三才子之一徐文长多才多艺,可谓一代奇才。他在研习书法、绘画、诗文、戏曲、音乐之余,对《黄帝内经》颇有研究,著有《黄帝素问注》、《庄子内篇注》、《参同契注》等,且徐渭的注疏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呈现,为当代对《黄帝素问》医书的解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徐文长的散文《自为墓志铭》写道:“渭尝曰:余读旁书,自谓别有得于《首楞严》、《庄周》、《列御寇》若《黄帝素问》诸编倘假以岁月,更用绎,当尽斥诸注者缪戾,其旨以示后人。而于《素问》一书,尤自信而深奇。”《黄帝素问》即古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他认为,自己对以上的书籍有不同的领悟,倘若上天多给些时间,更正书中错误,寻绎义理,理其端绪,应当全部斥责各注者的错误,抛弃他们的旨意来警示后人。尤其对《黄帝素问》这本书,深信自己见解不寻常。

 

文者医心 同心同德

 

对于绍兴这座古城,我偏爱鲁迅故里和鲁镇里弯弯曲曲的巷弄,低低矮矮的木屋,总觉得绍兴的一半气韵,是属于鲁迅先生的。

 

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鲁迅反对中医。只因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父亲的病》中大力批评中医,认为中医是故作玄虚和神秘,甚至扬言:“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王羲之书法《黄庭经》

王羲之书法《黄庭经》

 

然而在其杂文集《坟》中,鲁迅先生坦言自己不喜欢中医,“其中大半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父亲的病的缘故罢,但怕也很夹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其实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中药为家人治病。

 

在鲁迅的日记中,先生多次提到服用中药的内容:1912年11月10日:“饮姜汁以治胃痛,竟小愈”。11月23日,“下午腹痛,造姜汁服之”。在1930年的日记里,先生四次提到为幼儿海婴往仁济堂购买中药。在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中,他说:“母亲当时因过度劳累,白带颇多,西医让用冲洗方法,没有见效。她遂买‘乌鸡白凤丸’服了,见效很快,连西医也感到吃惊。这种中药丸,后来父母亲还介绍给萧红服用,因她也是体弱劳累,生活不安定,以至患了妇女的月经不调症,结果也治愈了。”

 

鲁迅在《经验》一文中,说《本草纲目》“含有丰富的宝藏”,并赞叹古人诸多尝试,然后累积下来,逐渐庞大成书,认为“这书中所记,又不独是中国的,还有阿剌伯人的经验,有印度人的经验,则先前所用的牺牲之大,更可想而知了。”可见,先生对《本草纲目》怀有诸多敬意。

 

此外,鲁迅先生对中医药书籍有收藏之好。《鲁迅日记》1914--1927年期间,记录了“买《备急灸方附针灸择目》共二册”;“买景宋《王叔和脉经》一部四本”;“买《六醴斋医书》一部二十二本”等。除了时常买医书收藏,先生还自己动手修补中医书籍:1927年8月17日日记写到:“下午修补《六醴斋医书》讫”。

 

百草静舍

百草静舍

 

鲁迅先生是文学家,但首先更是爱国者,由父亲的病而学医;由亲眼目睹麻木的看客弃医从文:深知医学不能救国民,而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华夏儿女。于是,鲁迅的这般责任和“大爱”与中医不谋而合。正是因为这份济世之心,成全了鲁迅与中医的渊源。

 

另一位民国时的绍兴籍大师、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中国新本草图志》序言中说:“自汉代已有本草写本,历千五百年之演讲,而结晶于李时珍之《本草纲目》,不可谓不久矣。然而对于诸药之效能,或泛说寒温、虚实之性,或以形似、色似为言,不能如西洋药物学之能提出主要成分,而说明其特效之理由也。”序中对中医药现状有中肯评价,对中医药现代化更寄予厚望,提出改良国药,中西结合,对中医的发展和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陆游和王羲之爱药惜药,到徐渭的《素问注》,鲁迅对中药的运用,以及马寅初、蔡元培、周恩来对中医的推崇。由此,中医被绍兴知识分子以诗文、书法等形式记录和传承,医书典籍在他们的注疏和收藏下得以推陈出新,流芳百世。而他们的文学书画也在中医界传播,为中医增添了几分儒雅的书卷气质。如此,绍兴文人与中医,这其中的书香与药香相互交融,书写着一段段佳话。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