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一眼千年,药香悠悠驻宁波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s://www.zjxhzy.com 2019-06-05 14:47 出处:《学会中医》第十五期 作者:穆建聪、朱寅编辑:@Jammly
“宁波自古以来商贸发达,医药繁荣。唐代鄞县人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后有四明道士日华子著《日华子本草》,慈溪王伦著《本草集要》等;从唐代起明州港就有中药材出口;至清代,宁波药帮名噪数百年,药皇殿和药行街

“宁波自古以来商贸发达,医药繁荣。唐代鄞县人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后有四明道士日华子著《日华子本草》,慈溪王伦著《本草集要》等;从唐代起明州港就有中药材出口;至清代,宁波药帮名噪数百年,药皇殿和药行街是其最好的见证。”这段话,是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派中医”宁波站巡讲活动主持人王晓鸣秘书长的开场白。主办方为什么把“浙派中医·本草学派”作为宁波站的主题内容?因为宁波有绕不开的“本草”情缘。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可思不可见,离念空盈荡

 

1973年,对于中国考古界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干栏式建筑、人工栽培水稻、动物驯养、夹炭黑陶等从此留在历史教材书中,宣告了它们的存在。站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中,我屏住呼吸,一点点欣赏着那些先民的智慧。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上纤如发丝的纹路、漆木桶上明显的人类印迹、圆雕鸟形象牙匕的精巧、鱼形木器柄的玲珑,频频刷新了我的认知,我到过很多的博物馆,看过很多先民的智慧,却也没想到早在7500年前祖先们就已做出如此精致的物件。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药用植物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药用植物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药用植物

 

一点点走下去,我发现还有更惊奇的事:进到遗址区后人复原的仿干栏式建筑——那些建筑模拟着河姆渡时期人们的生存环境。同行的朋友说:“这个地方夏天一定很凉快,除了下暴雨有点惨。”深受蚊子“宠幸”的我却表示:“这里蚊子一定很多,我受不了。”我有点为先民担心,随后我才知道,原来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其中大部分是药用植物,可用来防治疾病和驱虫洁室。而且,在第四文化层中还出土了数量很多的樟科叶片,这些叶片有防病、疗伤、驱蚊、解秽等药用价值,是从离遗址较远的山上人工采集来的。可见,河姆渡人对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的已有相当的认知,也开始有目的的采集一些植物为己所用。

 

河姆渡复原的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复原的干栏式建筑

 

时光悠悠流转,中药渐渐与宁波人的生活交织。东晋大将军刘裕(字寄奴)镇守宁波三江口时,从四明山发现并推广一种叫“六月雪”的草药,后人遂称“刘寄奴”,至今四明山人仍以此物煎汤作为保健茶饮。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中央政府分越州设明州,宁波之地始有州级行政建置,标志着宁波在居民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总量、质量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规模。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从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迁至三江口,宁波城市格局奠定。明州港对外贸易的兴旺促进了宁波中医药的发展,出口货物中有中药材,进口货物中也有用作中药配伍的舶来品。

 

宋代明州设立市舶司,设有押香药使臣等专职从事药物贸易的官员。元代、明代宁波均是重要的贸易口岸,交易商品中香药及药材占据大头,运往欧洲葡萄牙等国的商品中有大黄、土茯苓、桂皮等中药,进口的则有人参、麝香、红花、茯苓、鹿茸、硫磺、藿香等。

 

兜兜转转,历经千年。渐渐地,宁波的一条小街走上了历史舞台,终于成为了主角。据《宁波府志》记载,药行街起初名砌街,兴盛于清咸丰、同治至民国年间。清末太平天国之乱,长江两岸战争不断,原本走运河交通的药材运输通道被阻断,历经两百年闭关锁国而中断的海路渐渐兴起,这便是宁波发展的机会。再加上宁波当时是浙贝母、元胡、白术、麦冬等浙药的集散地,外出经商的宁波人把赚来的钱都存在了当时砌街东边江厦街的钱庄里,砌街有了资本,逐渐发展成药材行业的高级市场。1929年,砌街改名为药行街,聚兴、懋昌、源长、慎德堂等50余家药行集聚这里,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上海童涵春、蔡同德、杭州胡庆余堂等老字号也派员长驻此地坐庄办货。从业人员500多人,资金500多万银元。宁波也一度成为全国中药转运聚散中心、东南药材中心。至1934年,宁波药行、药店、参燕号共有197家,遍及城乡各地。

 

宁波药行街全景

宁波药行街全景

 

遗憾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药材来源受阻,药行街的生意日渐衰落。如今,唯有站在昔日的药行街,看着路边矗立的“药行街”三字陷入沉思。药铺早已作古,烟消云灭,再也看不到药材行业的辉煌,“药行街”这三个字已变成了市民对历史的美好回忆。

 

平生竟何托,怀抱共君深

 

比起药行街,天一阁可能更加让人感到一丝真实。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天一阁

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楼位于宁波市天一街10号,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我有幸走入天一阁一睹它的风采。

 

我对天一阁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在堂前很难全景拍照留影的宝书楼,不是那带有芸草特殊香味以防虫蛀古籍、供游人一睹藏书布局的展厅,不是那令人惊艳各种材质各式各样的麻将,更不是富丽堂皇的祠堂戏台,而是那小小的“古籍修复”动画展示台。几分钟的古籍修复过程,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忽略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包的痛楚,只留一种暖意流淌心中。而那个被父母再三催促却坚持要看完古籍修复过程的小女孩更让我的嘴角止不住扬起弧度。

 

天一阁

 

我不禁想,那个为了能看到天一阁藏书却碍于“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定选择嫁入范府的女子——钱绣芸,当她得知即便成为范家媳妇也不能登阁看书时,心情是怎样的?当范氏宗亲知道堂堂天一阁防得了火却没能防得了挖洞钻入书阁偷书去卖的小贼时,心情是怎样的?当投入医药行列的人们看到天一阁最终仍能保存78种珍贵医籍时,心情又是怎样的?若不是范氏族人世世代代的守护、爱书之士心心念念的呵护、国家政府点点滴滴的爱护,今日我们如何看到它的风情?在感慨中医药传承不易的今天,天一阁里的那些医书也算是能熨烫掉些许伤痕。

 

度君路应远,期寄新诗返

 

元明清三代,东南第一大港口宁波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药材散集地和全国最大药材交易市场。国药业也就成为宁波帮发家的第一大产业和核心产业。在宁波药材商人中,慈溪人占了很大比重。而慈溪经营国药业的核心——鸣鹤,作为中国国药业的发祥地和发源地,被业内誉为“国药首镇”。

 

天封塔

天封塔

 

宁波药业兴旺发达的最好历史见证便是康熙年间药皇殿的建立,从此这里成为宁波南北药材同行聚会议事,以及每年四月廿七祭祀药业始祖神农氏的一个重要场所。建国后这一盛典一度中断,直到2017年才重新在药皇圣帝殿举行。

 

冯有仁堂

冯有仁堂

 

老树又发新枝芽,好在药皇殿不是孤独的。创建于1770年的寿全斋药店和创建于1851年的冯存仁堂药店到今天依然焕发勃勃生机。寿全斋由慈溪人王立鳌和宁波人孙将壳共同创建,是宁波目前现存最早药铺之一。冯存仁堂则由慈溪县城人冯映斋开设,释义为“存济之心,赠仁于众”,并以此为药店经营宗旨。

 

寿全斋

寿全斋

 

悠然一叹,这世上人为的努力总还是重要的。众多中药材,在宁波依然能借人力之手繁衍生息。中药从野生到人工栽培,是一个十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浙贝母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清初,宁波象山人开始将贝母从杭州移植到象山,“象贝”闻名天下。康熙年间又移栽至鄞县樟村,发现这一带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很适宜贝母的生长繁殖,种植收益很高,于是贝母的种植面积在樟村一带迅速扩大。到乾隆时代,鄞县的贝母已经与象山的贝母同负时誉了。宁波本地药源的开发,就是一代又一代宁波人努力的成果:从元代时31种,清代初年68种,晚清时期112种,至民国时期达252种。

 

回头再看这一路,从河姆渡走到今天,宁波人夙兴昧旦功不可没,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名药遍布的宁波中医药史也成了浙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擦亮了宁波的“城市名片”。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