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Home

精诚勤和 护佑健康

秀水泱泱,尽述杏林风流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门诊部 https://www.zjxhzy.com 2019-06-08 13:35 出处:《学会中医》第十七期 作者:陆文彬、朱寅编辑:@Jammly
公元前496年,当嘉兴第一次在史书中粉墨登场,极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公元前496年,当嘉兴第一次在史书中粉墨登场,极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越国国君允常病死,其子勾践即位。正办丧事的时候,老冤家吴王阖闾带着军队来攻打了,双方在一个叫槜李的地方展开决战。

 

越王勾践在战斗一开始便派敢死队向吴军冲锋,企图占得先机,结果冲了三次都被吴军给打败。于是勾践想出了一条诡计:他派遣几百名死囚走到吴军阵前,然后举剑自杀。吴军士兵顿时全看呆了,越军趁势攻击,越国大夫灵姑浮冲到吴王阖闾的车架前,用戈斩掉了吴王的脚趾。阖闾被迫率军返还,病死在路上。其子夫差即位,两年后击败勾践,上演了卧薪尝胆、西施离间等精彩的历史故事。

 

这就是世上著名的槜李之战,古战场就在今天的嘉兴秀洲区一带。

 

大运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嘉兴设立由拳、海盐二县,这是嘉兴境内最早的行政建制。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凿成,成为江南的交通运输大动脉,苏南与杭嘉湖平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嘉兴也是受益的主要地域之一。此后一千多年,人们在这片肥沃而低洼的滨海平原修筑海塘、疏排积涝,大规模展开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步发展成为古代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和国家的财赋重地。

 

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必然会促进医学的发展。历史上嘉兴或是吴越之通衢,或为华亭之部分,或归属扬州、杭州,所以这里的医学学术交流程度很深,中医文化内容丰富,逐渐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秀水医派”。

 

王孟英:温病四大家之一

 

五代时,嘉兴曾名秀州。“秀”这个字,源于其境内的秀水。

 

“嘉兴水多山少,实为泽国……汇为河,停为湖、为荡、为漾,分为泾、为港,澄为潭、为池,而所以防其泛滥,达其程途者,则有塘。”清代许瑶光著《光绪嘉兴府志·山川·序》中准确地描述了嘉兴地处江南腹地,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由水而美的地理环境。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生产、生活,嘉兴都和水息息相关,水,承载着嘉兴几千年来的历史与文化。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江南水乡河流密集、交通便利,因此经济、文化、科学相对发达;而气候温暖、空气湿度大、人口流动大也与温病流行频繁有着密切联系。

 

早在《内经》中就有了温病的名称以及有关证候、病因、脉象和治疗原则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指出温病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特点。明代吴有性之后研究温病的学者逐渐增多,发展至清代,温病学说已盛行于大江南北,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是其成熟阶段的杰出代表,故有人称他们为“温病四大家”。正是由于这时期温病学家以及其他医家对温病的医疗实践和理论上的发展,使温病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体系,形成了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说,从而使温病学成为独立于伤寒的一门学科,它既补充伤寒学说的不足,又与伤寒学说互为羽翼,使中国医学对外感热病的理论、诊断与预防等,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继续发展。

 

王孟英

王孟英

 

四大家中,祖籍嘉兴盐官的王孟英(1808-1868)则是将温病学说系统化的功臣,其代表作《温热经纬》堪称“温热病之集著”,影响极其深远。

 

王孟英出身医学世家,曾祖父王学权是一位名医,晚年著有《医学随笔》,祖父与父亲都是医生。王孟英14岁时,父亲重病去世,临终前曾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父亲死后,他遵家训钻研医学,可惜家境贫寒,为了生计,14岁便去金华佐理盐务,白天工作,晚上自学医书,学成后在江浙一带行医。他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

 

王孟英著,清同治苏州益记图书馆藏版刻本《温热经纬》

王孟英著,清同治苏州益记图书馆藏版刻本《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既是王孟英的代表作,也集中记载了王孟英对温热病的认识与经验。所谓“经纬”,即《内经》和张仲景的理论为经,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家之说为纬,结合自身实际诊病体会而成。其中明确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重视审同察异,灵活施治,充实并发挥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辨证施治理论。他认为:“温证误作伤寒治而妄发其汗,多本之法。温病自内发,由三阴而三阳,不同于伤有此候。”又说:“温证误投热药补剂亦有此候。”温病忌汗,因为出汗退热并非治温病根寒之由太阳入三阴。后世治温热病者亦多以此为伤寒、温病之分界。

 

王孟英另一大贡献则是在卫生防疫领域,他十分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清末世界列强入侵中国的同时,也把烈性传染病带到了中国,加上当时环境条件差,连年战火洪灾频发,人们又缺乏卫生常识,一时间瘟疫横行。同治元年(1862),王孟英为躲避太平天国战乱,旅居上海,不巧霍乱大流行,王孟英的二女儿和好友都不幸染病身亡。但是他依然坚持战斗在救治霍乱患者的第一线,凭借多年的医疗经验,挽救了不少濒临死亡的霍乱患者。他根据这次治疗霍乱的经验和教训,撰写了《霍乱论》,除了治疗的方剂外,他十分可贵地意识到霍乱的发生和流行与饮食、水源有关,“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房屋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等等。

 

王孟英还十分重视食疗,他的《随息居饮食谱》是一部关于营养和食疗的专著,而《王氏医案》中,应用食疗方案也比较多。他认为以食代药“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服无弊”。如对伤津液的病人,主张大量频频进梨汁、蔗汁,以其凉甘之性味达到救阴养阴之目的。他经常选择食物配成适当方剂,临床时用以提高疗效。如以橄榄、生萝卜组成“青龙白虎汤”治疗喉症;以生绿豆、生黄豆、生黑大豆(或生白扁豆)组成“三豆饮”以治痘症、明目、消疳、疮疡、泄泻;以漂淡海蜇、鲜荸荠合为“雪羹汤”;以猪肚、莲子为“玉苓丸”等等。

 

王孟英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他对当时传入的解剖学等西方医学知识持开明态度,不抱门户之见,有分析地吸取,并据理批评了中医界有些人尊经崇古、拒绝接受西说的守旧思想,批评缠足陋习。

 

王孟英一生著述极多,除了上文提到的以外,还有《王氏医案续编》(原名《仁术志》)《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潜斋简效方》《鸡鸣录》《重庆堂随笔》《女科辑要按》《古今医案按选》等等。

 

关于王孟英的卒年,史料记述不详,说法不一。有人说他在扑灭霍乱的战斗中,不幸感染了霍乱身亡;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多岁。据《浙北医学史略》记载:“嘉兴已故中医张文冲述其先祖昔居渟溪,曾亲睹孟英,其人清瘦不伟,好学不倦,享寿61年,故其卒年当为1868年。”

 

秀水医派:群贤毕至,人才辈出

 

秀水医派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有着浓厚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渊源,这里的中医学术深受江浙其他医家影响,融诸家之长,且学科完备,人才辈出,成绩卓然,如养生家曹庭栋、黄凯均,时病专家茅雨人、王学权、郭右陶,眼科专家顾锡,女科专家陈谢、肖勋等,都是“秀水医派”的英才。

 

夜景

 

例如,世界上第一部性病学专著《霉疮秘录》诞生于明代。作者陈司成(生卒年未详)是海宁盐官人。陈家八代行医,精通外科,陈司成受家庭熏陶,自幼爱好医道,年轻时来杭州考举人,曾参考祖传秘授,治好了友人的性病。后来他专业行医,博览医学经典,临床悉心体察,历时20年,终于探索出一套治疗梅毒方法,于天启三年(1623)写成《霉疮秘录》。书中对梅毒症状、传染及遗传等作了详细记述,提出“解毒、清热、杀虫”的治疗方案,首创炼制砷、汞为主的“生生乳”治疗梅毒,堪称对世界传染病的一大贡献。

 

在越南医学界,有个人被尊为“医之圣者”,他就是清代的海盐医家冯兆张。他13岁开始习医,精于医术,后游医于天下,对于内、外、妇、气功等科皆有研究,尤其擅长于儿科痘疹。他主张医道不可不深知,强调辨证论治,平素崇尚温补之法,于治小儿亦主张初期应用峻烈之品以祛邪,再以攻补兼施之法,终以养正补药。他集三十年之经验,于1702年著成《冯氏锦囊秘录》50卷,又名《冯氏锦囊》,包括《内经纂要》2卷、《杂证大小合参》14卷、《脉决纂要》1卷、《女科精要》3卷、《外科精要》1卷、《药按》1卷、《痘疹全集》15卷、《杂证痘疹药性主治合参》12卷,涉及内、外、妇、儿各科,于脉诊、药性等方面,亦多有论述,并采集民间效方,内容十分丰富。这套书后来传入越南,奠定了冯兆张越南“医之圣者”的地位。

 

嘉善一中校园

 

今天的嘉善一中校园内有座高度不到十米的“慈山”,这座人工的小假山便是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建造的。曹庭栋是嘉善魏塘镇人,生活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他天性恬淡,中举后对仕途不再有意,便在自己的居处累土为山,取名“慈山”,自号“慈山居士”。曹庭栋的学问功底十分深厚,于经史、词章、考据等皆有所钻研,6部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他尤精养生学,并身体力行,享寿八十六岁。著有《老老恒言》五卷,为著名老年养生专著,自言其养生之道,浅近易行。他主张和情志、养心神、慎起居、适寒暖外,对节饮食、调脾胃尤加重视。他强调饮食之冷热,应顺从四时寒暑的自然变化,一般而言,寒冬宜热食,酷夏宜凉食,饮食宁过热也不要过凉。曹庭栋还很重视饮粥养胃以期益寿的措施。他认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所以他辑录的药粥方有一百张之多。

 

“秀水医派”作为“浙派中医”的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发展,无论内、外、儿、妇、骨伤、针灸、眼科等,均有医技高明的医家乃至世代相传的世家,至今不息。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嘉兴有著述的医家超过百人,至今尚存的医学著作不下百种,如此卓越的成就为整个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ammly@qq.com)删除,谢谢!